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刚刚学过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围绕寓言设计了两个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受宠的象》。
(二)散读课文
新课标明确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筛选信息。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寓言内容的基础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突破口的切入不准备放过多的时间,只要设置三个恰当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筛选重要的语句并对所需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
2、突破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从而带领学生逐渐地走进寓言所蕴藏的深刻道理中去。至此,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得以完成。
以上散读研读课文,从学习形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在整体把握基础上,有目标地、快速准确地筛选重要信息,突破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去筛选信息,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
设计三个步骤的阅读程序,先初步了解文章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内容,再整体理解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寓意。这样环环相扣,思路清楚。
(四)拓展延伸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到,而不是辩驳。
设计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强调这一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所蕴藏的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优点,而要不断地发现别人的优点,要真心地赞美别人。
(五)布置作业
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其中必做题是以写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巩固本节课乃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做题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第2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六、说板书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又以形式美吸引学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附板书设计:
第3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从王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片断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在突出这一重点上的良苦用心。
首先,以简驭繁,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扫清字词障碍。字词教学是讲读每一篇课文经常性的任务,同时又最能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课时中,王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先后出现的二十八个生字难词轻松愉快地进行了学习。在通过板书强调“州”“济”“洨”三字后,教师打出幻灯片,集中就“创举”“似乎”“智慧”等十四个生词,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把学生的思路引进课文,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重点做了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其次,化难为易,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很显然,王老师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做为课文的重点。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王老师在学生默读课文时,要求对照书上插图,在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打出赵州桥彩色幻灯片,引导全班学生研究,把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教师通过板书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课文重点,通过电教手段,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
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难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是比较困难的。当学生提出“什么叫戏珠”,“飞龙是什么样的”和“‘抵着’怎么讲”时,王老师照样以分别放映幻灯片的办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第三,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如在处理段与段的联系中,在第一段最后抓住“世界闻名”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为了突出对第二段的理解而又不冲淡训练重点,在讲解第三段时,王老师只出示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栏板上的图案。又如在课文和板书的结合上,为了突出训练重点,王老师首先板书“设计特点”,引起同学注意,接着把同学讨论得出的赵州桥在设计上体现“雄伟”和“美观”的正确答案,都扼要地做了板书。这便是一堂课中学生总在教师指引下围绕训练重点积极主动活动的奥妙所在。
此外,王老师尊重学生的发言,从多方面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师生双向情感交流中启发和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也是本堂课围绕训练重点成功教学的重要特点。
第4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例文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例文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五、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例文: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例文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第5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奇异的植物世界》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3篇课文。
这是一篇参观记,写小星和同学们在向导李叔叔的带领下参观植物园的过程,从中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2——7自然段描写的是整个参观过程,课文一步一景,一个自然段写看到的一种植物。通过小星的看、听、尝、摸、问和向导李叔叔的介绍写了每种植物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各种植物的奇异之处。课文脉络清晰,前后衔接自然,抒发了作者对奇异的植物世界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作文学评的要求,
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到植物世界的奇异,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课文从几个方面把一层意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了解“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3、基于对作文学评的理解,我将第三个教学目标定为: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利用眼、耳、口、鼻、手等感官去感知大自然,并努力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感官来感知大自然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充分体会植物世界的奇异,激发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四、说教学教法。
本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以“导——扶——放”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整体感知。1、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我板书,学生书空)2、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让学生快速认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对第一课时字词的掌握,又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了基础。3、提问复习: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会回答: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李叔叔的带领下参观了植物园,看到了许多奇异的植物,感到植物世界的神奇这样)一件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够带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作整体把握。
(二)、精读课文,品学体味。
1、首先让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这段是全文的总起段,告诉我们小星和同学们在(板书)农艺师李叔叔的带领下去参观植物园。
2、提问:课文中哪几段对这些奇异的植物进行了描写?请快速的找出来!(学生会发现哈哈树带电花蜡烛树醉草捕蝇草水笛荷它们分别在第2—7自然段,而且是每一段只写)一种奇异的植物。
3、我用过渡语:李叔叔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植物,到底这些植物奇异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到文中细心地找寻答案吧!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①这一段写了什么植物的什么特点?②作者是怎样感知到它的特点的?(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将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哈哈树……出笑声……听)“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接着指导学生读出哈哈树的奇异,用好奇、惊讶的语气,老师范读: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指导李叔叔介绍要用平和亲切的语气,表现出长者的平易慈祥,循循善诱,充满智慧。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读文的情况进行指导学习找出植物的奇异的特点,又使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默读第三段,猜一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暗示同学们可看着板书,让学生猜到会问写)了哪种植物?什么特点?怎样感知的?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学生学习后,重点指导朗读:’他惊叫着把手“小星越看越喜欢,便伸手去摸……‘啊!”缩了回来,显得很紧张。(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小星的心情和他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整理学法,我们是用通读全段——找准重点内容——体会特点——怎样感知——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的。
4、学生自学4—7段出示自学提示:文中各段分别写了那种植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感受到的?首先自主学习,圈出文中重点内容,再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依据学生汇报适时板书。(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2、3段学习了学法的基础上,在自学提示的引导下自学,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办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5、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想听到哈哈树的笑声,触摸到带电的花朵,了解到能点亮的蜡烛树,品尝到酒味四溢的醉草,观察到本领强大的捕蝇草,听到清脆柔和的水笛荷发出的笛声。我们怎能不感慨:“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呀!”指导同学们读出惊讶,赞叹,激动的作者之情!(板书:奇异)
6、引导学生观察板书,体会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让事物的特点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这一写作方法,强调在平时的作文中一要充分利用眼耳口鼻手这五个作文好朋友。
7、通读全文,再次感受植物世界的奇异,用读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奇异的植物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会走路的树,跳舞草,生石花,吃人树,大王花。同学们,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去了解,去探索。课后请同学们借助课外书,借助网络去了解更多的奇异的植物,了解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六、说板书设计。
15、奇异的植物世界去参观(总起)哈哈树——出笑声——听
带电花——带微电——摸蜡烛树——能点亮——问(分述)醉草——含酒精——尝捕蝇草——吃虫子——看水笛荷——可发音——听奇异
(总结)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向学生传递给清晰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的课文内容。
本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两个特点:
1、将课文主要内容清晰直观的呈现给学生,一目了然植物的特点及感知方法。
2、整体呈现“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第6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 说教材分析:
《小蝴蝶花》是“二期课改”第五册中的一篇教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得是小蝴蝶花经历了从骄傲到自馁的感情变化,最后找到了心理平衡,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了。故事主要是通过小蝴蝶花的心理变化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结构相当清楚、完整。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小蝴蝶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本学期从这一课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会提问”的练习,重在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初步培养提问习惯,知道阅读课文要边读边思考。
二、说学生: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尤其是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其次在2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中的八个生字和词语。
2.能理解“万紫千红”“自馁”等词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
5.能体会小蝴蝶花心情变化和心情变化的原因。
6.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1) 难生能对小蝴蝶花说出自己的感想。
(2)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自己谈谈感受。
注:重点、难点:
1.学生能体会到小蝴蝶花情感变化过程和心情变化的原因。
2.能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3.能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
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学生能掌握八个生字和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想象。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万紫千红”、“自馁”的意思。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蝴蝶花由高兴、骄傲、到自馁、最后慢慢平静的情感变化过程及情感变化的原因。
5.在课文的品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6.通过全文的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科文中小蝴蝶花心情变化及心情变化原因的理解,让学生能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师要抓住机会,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一切感官去感知和理解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吸收、同化信息,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输出、传递活动中,把学习语文过程真正变为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课之初,就利用小蝴蝶花的图片,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文章的线索,领悟作者的情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语段品读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读的练习。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3.抓住关键,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在课堂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提问,让学生学着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4.授予方法,触类旁通。
学生发现、质疑思辨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主 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受知识局限,不知道如何发现,怎样质疑。为了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教师应为学生指点发现的途径,教给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之教,在于教授其学习方法,学生之学,亦在于学会学习方法。教方法,是向学生传授领会知识的学习方法、巩固知识的记忆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操作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我带领着学生进行了第一、二节的学习,并在学习中逐一揭示了学习方法,接着对学习方法进行小结,最后大胆地将课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我所给的提示,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这样能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课文中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学生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的想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文章出于表达的需要常留有“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我利用“空白”,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像,进行补充,以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体会。
5.立足板书,升华情感。
板书是教学方案的浓缩,同时也是课文整体内容、文章意旨的浓缩。恰当地展示与利用板书,对培养整体把握能力十分有用。从突出全篇内容出发,把握整体结构,把各部分重点内容进行点睛式的板书,既利于学生把握各部分内容的整体,又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小蝴蝶花心理变化过程,条理清晰,便于加深印象,最好点明文章的主旨。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贯注着人文精神,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与作品在人文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只是“导演”,他要使三者的感情相互交流、碰撞、激发,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7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们:
本节课的设计其来有二:一是结合我校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第二,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学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上一节“大阅读课”上,而这正是符合课标要求,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说说教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金波爷爷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韵深深吸引,越读越喜欢,尽管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师执教过,自己的教学构思很难超越他们,但因喜欢还是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自己阅读课的文本。
说说目标:
1.在读中品词品句,感受叶和树的和谐美。
2.在读后片段仿写,体验读和写的和谐美。
说说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美读课文,还欣赏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类似的美文,通过朗读体会到文章的美,努力实践以学生的“美文朗读”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灵性的朗读、对话营造诗情新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针对教材,针对目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从三个版块推进:
版块一:赏读旧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诗意的学习氛围的,因此,开课伊始,我说:“同学们,金波爷爷最喜欢小朋友了,这一辈子为我们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编写了好多好多好听的童话故事,其实,同学们也读过金波爷爷的文章,就是我们学过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让我们再次来赞美这片美的叶子吧。”当金波画面出现,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接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反复品读,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这里攫取一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当学生找出这句话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比如“肥美”、“嫩绿”、“飘零”,然后把文本的这段话变为竖行,成为了诗的格式。色彩鲜明的画面、与书本不同的句型,都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孩子们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块二:品读新文,陶情冶性
当学生阅读的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我及时推荐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系列散文诗中的另一篇文章《绿叶》,让孩子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此时,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阅读转化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这个环节的末尾,当学生充分品读后,在树叶的片片繁茂中,我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就是一棵美的大树,就让我们努力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版块三: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品读完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第一部分仿写一段话,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文字的美,体会文章的内涵。
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阐述的,是自己和学校同事在这半个月来研究这节课,在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与学科整合的痛并快乐着的蝉蜕过程。
正如开始所说,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让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从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内涵,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内涵:1、“整合”中的“整”,有“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2、“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3、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还是教师在牵引学生,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究。当初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诗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韵,感悟文章的内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该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于是,有了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
第8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的想法:对于选读课文的处理,我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课文安排在相应的单元主体课文学习之后,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来学习。二是作为期末复习的阅读训练来学习。前者,通常是结合主体课文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比较着学习,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训练材料的学习,我通常让学生自己在读课文前,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或兴趣提二到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今天,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第六主题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是写景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也是写景文,而本课无论从语言特点,还是表达方法上,都是孩子们模仿写作的范本。
下面,我就简单地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环节和说教学反思,来阐述我的设计与想法。
说教材:
《五花山》是我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这是一篇写景文章,文章描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语言优美,适宜学生积累、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从而让学生心中升起对美的喜爱与向往。
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目标是:“初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开始学习略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乐于与别人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读懂课文的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自身语言积累,发挥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色。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丽。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说教法、学法:
写景文章重在品味语言美,体验自然美,教师富有启发性、韵味性的引导可谓是整堂课的生命线。我设计的教法:变序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学法有:以读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即聚焦关键词朗读品悟、读好关键词,想象朗读,借助关键词,积累语言,最后,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表达。
说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走近五花山
通过填数字、填颜色词、填形容词、填动词等完成成语填空:()山()水,以“游山玩水”引出五花山。
二、初读课文走进五花山
1、激励学生带着质疑自主读文,理清文络。
2、利用质疑,变序教学。具体方法是:引读课文,了解得名原因;抓关键词,体会“五颜六色”。
三、抓重点段赏读五花山
此环节设计以下落点,并通过多元朗读、配画美读等方法实施教学:
落点一:聚焦“五颜六色”,欣赏五花山。第一步是默读课文,寻找中心句;第二步借助中心句,反复引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表达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落点二:聚焦春夏“绿”,欣赏五花山。这一落点的实施,主要运用对比读法、配画美读法。
四、妙笔生花描写五花山
通过展示五花山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积累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先说后写,进行小练笔,写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象。
说教学反思:
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虽然力争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都能得到相应训练,但还是疏漏不少:
1、说的训练不够。在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品悟中,分号作用的复习与“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的说话训练还是被忘掉。
2、读的层面不够。尽管努力关注全面,还是受时间的限制,没能给更多的孩子展示读的机会。
3、教学预设不够。由于课前对学情的估计不足,在有的朗读感悟环节时间,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以时间有所拖延。导致最后,原本预设可以有一到两名学生的练笔能当堂展示而未果。抑或是,原本就该把小练笔直接安排在课后练习当中。
总之,诸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