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 ,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
米=0.1米
米=0.01米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2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本课是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由于学生易受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负迁移影响,对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学习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扰。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与改造,让学生直接面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在现实背景中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掌握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方法。
设计本课时,我注重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参与,实践探究必备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撑握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活动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其在课堂中既有获取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本科课堂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故事两方面入手:游戏对于孩子一直是感兴趣的话题,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在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对于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脱离书本这一载体设计了莫分数比大小这一游戏,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你想摸到几颗棋子?为什么?、动口说:比这个分数大的分数还有?比这个分数小的分数还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寻求规律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游戏中学会了方法,学生乐学,爱学掌握知识扎实有效。在学习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时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乐学。具体地说就是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分析、探讨,逐步让学生建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用这一模型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现象、问题。采用学生喜欢《西游记》为背景,创设分西瓜的情景,这天唐僧师徒4人走到一座山脚下,由于正是午时,天气闷热,八戒只化缘来一个西瓜,4个人,只有一个西瓜,怎么办好呢?唐僧建议平均分,每个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听急了,自己辛苦找来的西瓜只得到1/4,说什么也不同意,吵着要1/8,可切开后,见到师父和师兄的1/4就大呼上当了,说师父、师兄欺负他?为什么八戒自己吵着要1/8,可见到切开的西瓜后,就后悔了呢?直嚷嚷师兄欺负他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探知的欲望被激起,自然过渡操作体验,探索规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数大小的比较。
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较。练习1/2和1/4,1/8和1/6,你发现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比较这样的分数时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分子是1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巩固练习我还是以游戏为主。“开火车”,由某一列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后面的同学说一个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样开动第二列火车,由第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后面的同学按这个同学的要求说一个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苹果”纸卡出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一个比这个分数大的分数,一个比它小的分数。
让学生尝试比较3/5和3/4的大小,学生经历了发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主要是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要灵活应用这一规律还不能做普遍的要求,这一练习的设计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了解一下,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多少学生可以超越教材。
第3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第4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78~80页例(1)、(2)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四、说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卡片
六、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新课程义务教育第七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第1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以及估算,有关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打基础,所以,这部分知识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数,分析、讨论,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八、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结合主题图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推向主人的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并从情境中抽取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学生自已独立列式解答、思考,并和同桌交流口算过程,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用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一)根据乘除法关系用乘法想除法。(二)、用表里除法进行计算。
4、教学两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出示两道除法估算式题,让学生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估算,接着让学生试估算,并说出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归纳两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5.做一做
用金鱼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口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相当高。
(二)教学例(2)
1.创设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取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一说口算的思考过程。
2.引导学生归纳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出示两道除法估算式题,让学生运用前面的知识自已估算,并说出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3.把算式写在灯笼图片上,让学生口算,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4.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
让学生把图上提供的信息编成完整的应用题,然后独立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5、找朋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由发言,师再小结。
第5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人教板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口算除法)
本册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学习口算除法是为今后学习笔算除法打基础的。
根据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与技能的要求,我先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前的背景,我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先让学生难看主题图,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了解主题图的要求,再让学生说出图中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方面提出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是技能目标。先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先让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二是发展性目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用分小棒的过程说自己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口算的方法。
情感发展目标,通过说计算过程和分小棒的过程,体验口算除法的过程,从而达到计算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顺利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分析口算过程的同时又用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本课的教学设计流程是;
第一流程是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流程是探索新知。
第三流程是巩固新知。
第四流程是深化应用。
在第一流程创设情景中,我用课件出示情景图,三个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列出算式(630÷3)再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再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其次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2)和第(3)个问题。
在第二流程探索新知中,让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全班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第三流程巩固新知中,我给学生出示口算提,让学生熟练地计算,进一步深化口算方法的掌握。
在第四流程深化应用中,编排许多闯关练习题,如9000÷3300÷3200÷2等等,加强了学生口算除法的计算技巧,为今后的笔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